槐荫区审计局以智慧审计为抓手,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审计应用场景,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分析格局。
一、数据先行,智慧赋能
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率先启动智慧审计,强化贯穿财政、投资、民生、资环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审计应用场景,成立由青年骨干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建立大数据分析竞赛机制,针对重点项目开展数据采集、政策研究和疑点预筛查,为审计项目开展奠定数据基础。
二、双轮驱动,技术穿透
重点项目均实行“双主审模式”,审计报告与数据分析报告同步提交业务审定会,实现智慧审计与业务审计深度融合。
一是投资审计智慧化。在河道提升专项审计调查中,对河道清淤、钢板便道、周边设施生态建设、防洪等工程进行重点审查,运用GPS获取河道内原始地貌高程等关键数据,并依据设计提供的横纵断面图,复核清淤工程量,核查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重点核查施工质量不达标、擅自变更设计等问题;在板桩式暗墙支护、消力池等土建结构工程审核中采用了广联达BIM土建算量软件,依据软件内设置的计算规则,计算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模板等工程量,使工程量计算直观可见,减少了计算误差,保证了计算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民生审计精准化。在民政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合社保缴费、个税申报、银行存款、不动产登记等多源数据,构建“低保特困人员隐性财产评估模型”,甄别虚假贫困;关联公安户籍、死亡销户、医保住院、监狱在押等动态数据,自动筛查“死亡保”“狱中保”及违规领取残疾人两项补贴问题;利用Visual Similarity Duplicate Image Finder Pro软件对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活动开展档案进行图片相似度筛查,在抽查的44次活动中,发现12次活动照片相似度100%,根据筛查情况进一步核实活动开展的真实性。
三、模型沉淀,持续迭代
审计项目结束后系统提炼智慧审计技术应用场景,召开分析研讨会,对审计项目中的技术难点、思路堵点进行集中攻关,将应用成熟的数据分析模型纳入审计方法库,形成“实践-总结-复用”闭环,为后续项目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作者:王丛丛 王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