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聚焦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各部门单位、各地市纷纷采取行动,落实意见精神,要么出台规章制度,要么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大量相关资金、政策或者管理的绩效评价。不可否认,社会上不乏优秀、专业的第三方,诸如工程咨询、会计师事务所或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等,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高的专业素养。他们参与到绩效评价中去,对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效益,确实能发挥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但也要看到,一方面,目前第三方评价市场准入不设门槛,评价机构野蛮生长,评价市场鱼龙混杂。存在绩效评价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不规范、执业状况混乱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从政府方来讲,存在“泛第三方化”现象:本来是一项正常工作监督、工作评价或者工作考核,却偏要去聘请第三方去进行评价,得了一种“第三方”病,好像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聘请第三方就灵,就时髦,就专业,就创新,就公正。
笔者曾梳理某建设咨询公司承接的业务,自2017年成立,近两年迅速承接了涉及自然资源、工信、文教、卫生、住建、市场监管等等多个部门单位,业务范围涵盖食品药品监管评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评价、安全生产年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成效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林业科技推广等等等等,门类庞杂,专业性特别强的绩效评价或者政策执行检查。时间上,长至两周三周,短则两天三天;人员上,多则五至十人,少则一到两人,专业上更是与所评价事项差之千里。评价结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为什么?评价结果当然是指出这里这里、那里那里几处问题,最终评分自然不低,大家皆大欢喜。评价效果如何,大家都不关心。为什么?因为大家要的是“我评了”这个形式,而不是“我评了”的真正效果。如审计署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抽查中央部门的248个项目中,有的关键指标设定低于规划要求,有的量化指标与项目内容无关,有的未按要求自评或未完工即自评满分。”
笔者以为,此种“绩效评价”,不评也可;如此“第三方”,不要也罢。名义上是创新公正,实则是懒政思维,怠政思想在作祟。一些干部对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是去认真对待、认真总结、认真查摆问题去提升工作质量,而是一味地敷衍了事,一味地推诿扯皮,一味地推卸责任,失去了共产党员干部应有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干部更当恪尽职守,奋发作为。情怀是生命的风帆,责任是事业的引擎。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唯有奉此道理,才能无愧于人民赋予之公权,无愧于人民公仆之道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强调“加强工作指导,依法规范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评议,避免简单地以第三方评估代替应由政府自身开展的考核、评议,严肃整治评估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苗头问题。”
“泛第三方化”之风,当止!(派七处 郭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