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方法 助力研究型审计
发布日期:2022-01-13来源:济南市审计局浏览次数:字体:[ ]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1月6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作为审计人员,应该如何把握和开展研究型审计呢?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以改革的思维,从创新技术方法入手,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

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保障研究型审计全面性

鉴古可知今,温故而知新。一是要通过数据挖掘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审计机关要对审计对象开展研究型审计,就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职责权限、政策规定和管理模式进行专项调查。一个单位、一项政策、一个项目、一类资金,都有其设立和出台的背景。审计人员如果仅仅凭借传统的调查手段进行了解和掌握,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挂一漏万。这就需要在具备数据条件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大数据检索、爬虫技术、人工智能语言识别技术等新技术方法,对审计对象的历史沿革、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等进行收集和梳理,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归纳分析,确定研究主题和审计主线,做到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二是要通过数据挖掘加大对以往审计成果的运用力度。以往审计成果中蕴含着审计人员的集体智慧,能够为开展研究型审计拓展思路和视角。审计人员可以运用数据标签技术和检索技术,对以往审计成果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检索,从而获取审计对象在职责履行、财政财务收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机制漏洞,从而大幅提升审计研究的效率。

二、综合精准数据分析,提升研究型审计宏观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一是要从全局入手开展综合数据分析。审计机关要发挥宏观调控的工具箱作用,就要从“由点到面”的审计思路,向“由面及点”的审计思路转变,做到从政治到政策,再到项目和资金的层层深入。信息化的数据科学方法为这种研究型审计提供了方法。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例,就是要对财政资金分配、预算支出管理、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等审计事项,通过建立宏观分析指标和数据模型,实现按内容(资金、项目分类)、时间、结构在纵向(时间)、横向(部门单位、内容分类)等条件下进行对比、比率、趋势等审计分析方法,从而站在宏观角度掌握和分析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二是要从局部入手开展精准数据分析。做到从资金到项目,再到政策和政治的正反可逆的审计研究。运用数据库技术,对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或一类资金、一类事项等具体内容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对,为监督审计对象预算执行的绩效提供精准的分析视角。

三、优化数据分析模式,保障研究型审计专业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研究型审计,高质量的审计调查必不可少。而高质量的审计调查,首先是建立在能够获取大量、真实、全面、准确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在这一方面,优化数据分析模式,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要围绕主题优化数据采集模式。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数据采集时,必须考虑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政策导向和群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数据采集的范围必须直接服务于审计的目标和主题,要针对研究的主题,尽可能广泛地采集需要的数据,采集的内容要尽可能详细,能够支撑研究型审计各个角度的分析。同时要注重数据的时效性,尽可能采集最新的数据。二是要借助外力提升数据分析的针对性。审计人员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打天下。对于审计对象特定的专业领域的数据分析和审计调查,要充分借助外部专家和审计智库的力量,提早介入审计过程,保证数据分析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而提高研究型审计的专业性。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科学的审计理念,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探索创新,运用各类技术方法,推动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审计实践,从而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姓名:张甜       单位:济南市审计局      联系人:孙卓   联系电话:66608069)

编辑:张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