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审计组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1-12-03来源:济南市审计局浏览次数:字体:[ ]

新修订的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保密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随着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审计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接触的秘密信息日趋增多。如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履行好保守国家秘密的职责,是作为共产党员锤炼党性作风,以及作为审计人员履职尽责的必修课。

责任意识是保密工作的根本遵循

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坚持党对保密工作的领导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

各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明确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保密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单位保密工作负总责。对审计组而言,全体成员都需履行好保密责任,做到一环不落、一招不让,确保审计工作在符合保密规定的环境下运行,有效防范失泄密风险。

强化思想认识。审计组应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提醒,明确全体成员的保密责任,帮助审计组成员充分掌握相关要求,避免因思想认识存在盲区,导致责任落实缺位错位。

细化责任分工。根据“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的原则,审计现场负责人对现场保密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对审计组成员执行保密规定应提出具体要求,对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实化压力传导。保密自查自评发现,少数审计组存在责任落实向下衰减的问题,个别组员对自身应履行的保密责任和必知必会的规范性要求认识不到位。因此,应以强化监督检查为抓手,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审计组保密管理责任体系,推动人人有责、履责、尽责。

规范意识是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的本源

定密是一项源头性工作,因此秘密产生过程中的规范意识至关重要。审计组应严格执行“承办人拟定—审计现场负责人复核—审计组组长审批”的定密程序,确保定密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管住“源头”。在审计实施中形成的各类底稿及过程性业务文书,审计组承办人应当先行拟定密级和保密期限,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在前端即加强对涉密信息流转的有效管控。

聚焦“精准”。审计组承办人应秉持“合法性、必要性、可保性、限缩性、协调性”观念,对自身承办的国家秘密事项进行认真研究,按照《审计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对号入座”,审慎拟定密级和保密期限,做到不错定、不漏定。

掌握“底数”。以建立完善涉密文件资料目录和保密期限届满提醒制度为抓手,按照专业化、最小化、必要性的原则,认真梳理审计组国家秘密事项产生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依法依规做好国家秘密事项变更和解除工作。

忧患意识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不少审计机关采取聘用、借调外部人员参加审计等方式,充实审计实施力量,在增强审计工作合力的同时,审计组人员构成更加多元,保密教育管理也趋于复杂,亟待重视。同时,针对人员离岗离职等情况,也应做好充分预判及管理,增强保密管理全过程的忧患意识。

严格履行事前保密审查程序。审计机关在借调、抽调外部人员参加审计时,应把具备一定的保密知识常识等作为基本标准。在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时,应重点关注相关机构的背景信息等,并与该机构及相关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明确其保密义务和法律责任。

解决好人员离岗保密管理问题。在借调、聘用人员离组前,应与其进行保密提醒谈话,对其临时借用设备及载体清退移交,及时收回因工作需要取得的系统访问等权限,在出具的相关工作鉴定或反馈中,对其遵守保密规定情况如实评价,并以此作为再次借调或购买服务的参考。

注意发挥保密规则制度的长效作用。统筹考虑涉密载体使用需求、审计现场环境等因素,制定涉密载体管理工作规则和操作规范,充分发挥审计现场负责人、主审、保密员等“关键少数”的示范引导作用,督促带动其他成员严格执行相关保密管理要求。

技术防护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有力支撑

伴随数据审计和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审计人员接触到的数据规模不断扩大,带来敏感信息暴露、海量数据存储等风险,因此,技术上的防护至关重要。

依法合规管理好涉密数据。审计组在取得被审计单位涉密网络使用权限后,应指定专人负责涉密网络及信息设备的日常管理,严格履行数据查询、使用等审批程序。对取得的涉密数据,利用技术防护手段加强保护,严防泄露,确保数据安全。

注意排查和清理隐患症候。审计组应定期排查清理风险隐患,做到早防护、早预警、早处置,切实摒弃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防止风险升级和扩散。

依法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审计组应督促审计组成员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遵守法律边界,严格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并有效保护履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作者:黄崑;来源:审计署官方强国号)

编辑:张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